合辦全運會意義深遠 推廣大灣區合作示範

粵港澳三地將共同舉辦2025年全國運動會,這對促進香港體育產業發展、提高旅遊業收益無疑會有積極作用,這個破天荒合作更深遠的意義,在於粵港澳大灣區將按照同一個標準去辦同一件盛事,其示範作用將可以推廣到其他合作領域,讓整個灣區的政府與市民,對大灣區能夠達成其他目標增添信心。廣東和香港都有舉辦大型體育盛事的能力與經驗,但合辦需要在各個環節合作無間才能成功,這對粵港澳三地都是一項挑戰,困難不能低估,有關籌備事宜應立即展開。


粵港有辦體育盛事能力

合辦全運具困難與挑戰

粵港澳三地合辦全運會,獲得國務院批准,民政事務局長徐英偉表示此事對港意義重大,反映中央對香港發展、體育配套等有信心,特首林鄭月娥將這個意義提高到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的層面來看,則較具戰略格局。粵港澳大灣區自2017年由三地政府簽署框架協議後,合作沒有任何實質性進展,當中香港發生反修例風暴,以及全球新冠疫情,政府之間、商貿以至人員往來都受到打擊,大灣區合作因而毫無進展,無可非議。然而,即使沒有發生上述兩件大事,大灣區的合作也只會遇到各種瓶頸,因為粵港澳三地在很多範疇都有不同的標準與做法,要合作首先要統合標準,難度不小。

三地政府將合辦全運會,是一個難得的合作契機,因為全運會已經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標準,特別是對體育賽事的要求,更加是一個國際標準,也是運動會舉辦方朝着一個共同目標的操作守則。全運會過去都由一個省份單獨舉辦,但都會將賽事分散在不同城市舉行,即將在下月中開鑼的全運會,主會場在西安,分會場則散落在陝西的10個城市,由於陝西是內陸省份,水上賽事更會移師浙江舉行。四年後的全運會,將在大灣區的11個城市舉行,本來並非新鮮做法,但粵港澳三地有諸多的不同做法,也從來沒有如此大規模合作過,意義就變得非同一般。

廣東舉辦過亞運會、全運會,香港舉辦的欖球七人賽,都是國際公認成功的盛事,粵港澳三地合辦全運會,組織能力毋庸置疑;粵港澳三地有三套出入境管制措施,通用三種貨幣,這些制度上的差異,也不難找到解決辦法,相信最難的部分,在於如何在全運會的各種設計中體現三地的文化元素,比如會徽、吉祥物等,又或者各種海報和裝飾,在港澳用繁體字、在廣東用簡體字?相信這些都可以在求同存異的合作精神中得到解決。

什麼才稱得上是合作呢?30多個比賽項目,平分秋色各舉辦10個?11個城市每個舉辦3個?民政事務局長徐英偉表示,希望香港強項例如單車和游泳賽事可在本港舉行,體育界人士認為香港還具備舉辦水上活動和馬術賽事的優勢,相信三方將會按照具體情况商議。關鍵是開幕禮在哪裏舉行?香港奧委會副會長霍啟剛認為可以爭取在香港舉行,這是值得討論的地方。

大灣區建設需要合作範例

三地政府冰釋前嫌此其時

香港完全具備舉辦開幕禮的各種條件,啟德體育園將於2023年落成,雖然主場館座位只有5萬,不及8萬個座位的廣州天河體育館,但座位數量並非舉辦開幕禮場地的唯一標準,社會環境以及安全也是重要的考量因素。國務院既然批准香港作為合辦方,就是對4年後的香港投了信任的一票,香港應該大膽去爭取,因為無論象徵意義還是對體育產業的促進作用,都是十分重大,問題在於如果香港成功爭取,是否能夠設計出「一場大戲」,既能表現香港特色,也能融匯大灣區文化。香港的硬件以及組織能力,底氣十足,但在理解和表達大灣區文化方面,也有足夠的說服力嗎?

上述種種問題,對粵港澳三地政府來說,都是困難與挑戰,但只要本着「逢山開路、遇水架橋」的精神,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。建設大灣區,除了不畏艱險的精神外,更需要一些成功例子的示範。藉此合辦全運會的契機,對包括開幕禮表演等各項設計都公開招標,屆時將會湧現各種粵港設計公司的組合,合作投標,將大灣區合作體現在徵集方案的過程中,關鍵是盡早成立由粵港澳人員組成的審核委員會,由他們訂定標準,和作出令人信服的決定。

粵港澳大灣區比世界上其他灣區都要複雜,但發展潛力比其他灣區也要深厚,目前除了疫情因素外,粵港澳三地的官民之間,也存在各種猜疑和誤解,所以各種合作項目都踟躕不前。如果合辦全運會能夠創建出一套合作無間的範例,表現出求同存異的精神,對於其他領域合作的促進作用,將無可比擬。商界與民間的合作,需要看到政府之間的合作,希望粵港澳三地政府,不要再糾纏於處理疫情所引起的各種非議,立即啟動2025年全運會的籌備工作,立竿見影的做法是,三地政府合組代表團,參加下月在陝西舉行的全運會,合作撰寫並公布觀摩報告。

資料來源:明報

關於我們
大灣區樓盤
視頻睇樓
致電我們